三门“新渔人”玩转养殖新生态
三门“新渔人”玩转养殖新生态
三门“新渔人”玩转养殖新生态◇通过寓教于乐(yùjiàoyúlè)的活动,学生们对各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nónghòuxìngqù),在潜移默化中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纽扣”
◇在推动各民族乡村(xiāngcūn)产业发展的(de)同时,黑河市重点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各族群众一道步入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
◇黑河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加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péiyǎng)力度,众多(zhòngduō)独具特色(dújùtèsè)的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新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jìzhě) 王君宝
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黑河市实验小学在(zài)小石榴籽教育展馆进行非遗教学(2023 年 9 月摄) 受访单位供图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lín)(sēnlín),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在美丽的刺尔滨河与索尔其干河交汇处,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xīnshēng)鄂伦春族乡新生村被群山环抱,掩映在挺拔的白桦与松树林之间。
村内博物馆陈列的“斜仁柱”(适应游猎生活的传统圆锥形(yuánzhuīxíng)民居)、桦皮船、狍皮袍,记录着鄂伦春(èlúnchūn)族(èlúnchūnzú)往日的生活情景。馆外的新生村,已是迥然不同的新景象:一栋栋砖瓦房保留着浓郁的鄂伦春特色,仿白桦林围栏围隔出(chū)几十户人家。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各家院落里停放着现代化农机具和(hé)小汽车。休闲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suǒ)、农家书屋、卫生院等各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村民们(men)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乡村命名为“新生”,源于上(shàng)世纪50年代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xià),原属爱辉县辖区内14个部落的鄂伦春族群众走出深山。“最后的狩猎民族”一跃千年,开启新生活。
近年来,新生鄂伦春族乡围绕(wéirào)“铸魂、赋能(fùnéng)、提升”的发展目标,以打造“鄂伦春风情北药小镇”、4A级民俗旅游景区为核心,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林下(línxià)经济、促进文药旅融合,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jīdì)”等(děng)10多个国家级荣誉。“村子更加兴旺,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日子越来越好。”新生村党支部书记(shūjì)关春英说。
新生村的变化,是黑河市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中着力加强民族(mínzú)工作的一个缩影(suōyǐng)。
地处祖国北部(běibù)边陲的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这里生活着汉族、满族(mǎnzú)、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44个民族的居民。黑河市以(yǐ)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坚持(jiānchí)守边固边、强边富民有机融合,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走实,一幅民族团结、边疆稳定(wěndìng)、经济繁荣、文化发展(fāzhǎn)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小(xiǎo)石榴籽系好“第一粒纽扣”
走进黑河市实验小学的小石榴籽教育展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zài)这里制作(zhìzuò)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挂件、达斡尔族的纸偶哈尼卡(kǎ)等,学习多民族风土文化。
学校老师介绍,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们对(duì)各民族文化产生(chǎnshēng)浓厚兴趣,在潜移默化中系好(hǎo)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纽扣”。
作为第十一批(p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黑河市(hēihéshì)实验小学(xiǎoxué)实施“小石榴籽”铸魂工程,探索“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huódòng)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五育人”模式,在校园内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
“在民族团结教育课上,我了(le)解到(dào)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风俗,明白(míngbái)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紧紧相连、命运与共。”学生禹佳艺说。
近年来,黑河市通过实施中小学“小石榴籽”铸魂工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iàoyù)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从教育、文化等多维度共筑(gòngzhù)孩子们(men)的精神家园。
在孙吴县第三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yìshí)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de)全过程各方面。
在校内文化长廊,墙上挂着一幅幅葫芦画(huà)、石头画、扣子画,人物形象活泼,“我们利用走廊、墙体、操场等(děng)室内外空间(kōngjiān),建设起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廊、中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长廊、红色教育长廊、科技探索(tànsuǒ)走廊,引导孩子们创作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jīyīn)等元素的原创艺术作品。”校长麻爱彦介绍,长廊里展陈(chén)的师生原创作品达4500余件。
每周三(měizhōusān)下午是社团活动时间,教师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将各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其中。学校(xuéxiào)自主开发了“爱我中华”等15个游戏项目,让学生在(zài)游戏中了解祖国山水、民族历史、地域风情等。
孙吴县第三小学(xiǎoxué)主动(zhǔdòng)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阿扎乡小学建立联系,以线上交流、书信往来等形式(xíngshì)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我们鼓励藏族孩子努力学习知识,用藏族孩子勤学上进的事迹激励本校学生,孩子们的交往交流交融(jiāoróng)日益深入。”麻爱彦说。
在黑河市,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gòngtóngtǐ)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鲜活的历史叙事与互动(hùdòng)体验,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
记者在(zài)瑷珲历史陈列馆看到(kàndào),来自当地中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们正在为(wèi)参观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主题展陈。这是陈列馆专设的实践岗位,鼓励当地青少年在深入学习历史基础上化身文化传播者,在志愿讲解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理解。陈列馆还推出“历史拼图”“知识闯关”等(děng)互动游戏,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趣味(qùwèi)体验,让(ràng)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家国情怀。
步入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寒地玫瑰花(méiguīhuā)生产(shēngchǎn)基地,生产车间香气扑鼻。上料、刷蛋液、烘烤……村民(cūnmín)们也是生产线工人,忙着生产玫瑰花月饼。
“村里(cūnlǐ)发展玫瑰花深加工产业,先后推出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等一系列(yīxìliè)玫瑰花产品,享誉省内外。”村党支部书记钱慧敏说。
“一开始,大家手工做玫瑰花月饼(yuèbǐng),产量不高。后来用上机器设备,月饼订单(dìngdān)一年比一年多,回头客很多。现在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赚钱。”村民徐雅琴见证(jiànzhèng)了村里玫瑰花产业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坤站村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fāzhǎn)示范村,累计争取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打造稻田(dàotián)公园、驿站文化产业园、玫瑰花产业园。2023年和(hé)2024年,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超100万元。
在黑河,各族群众以(yǐ)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民族团结为引领,依托当地(dāngdì)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禀赋(bǐngfù)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边兴民富。
逊克县边疆村打造(dǎzào)集异域风情特色民俗、荷花(héhuā)湖观赏、中草药产业、康养等为一体的俄罗斯族风情旅游(lǚyóu)村,村集体年增收13.5万元(wànyuán);嫩江市繁荣村建成16间具有达斡尔族风情的民宿、1个宴会中心和11个蒙古包……
“我们建设‘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着力发展多民族聚居村现代化文旅产业。”繁荣(fánróng)村党支部(dǎngzhībù)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利说。
在推动各民族乡村产业发展(fāzhǎn)的同时,黑河市重点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ràng)各族群众一道步入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
坤站村累计投入数百万元提升全村水电路讯网等(děng)基础设施水平,整村改造(gǎizào)仿古房屋立面,建设特色路灯(lùdēng),古朴的驿路文化和民族风情让这个村成为当地知名的“网红打卡地”;逊克县投入数百万元,在边疆村改造“巴洛克”风格(fēnggé)民居71户;五大连池市(wǔdàliánchíshì)投入资金为多民族聚居村新建晾晒场,解决农民晒粮难(liángnán)……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
“以前,从乡里(xiānglǐ)到市里得坐马车,没有条件的步行一个来回需要7天。”新生村(cūn)60多岁(duōsuì)的村民莫彩强告诉记者,如今,每天都有一趟公交班车往返市区,“村村都通水泥路,坐车一个多小时(xiǎoshí)就到市里,很方便”。
在黑河,各(gè)族群众携手传承弘扬特色文化,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zhòngyào)桥梁。
特色文化活动(huódòng)聚人气。“我们每年举办(jǔbàn)五大连池圣水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满族(mǎnzú)颁金节等民族文化活动。”黑河市委统战部(tǒngzhànbù)工作人员介绍,活动集中展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各族同胞齐聚一堂,共同体验地方多彩民族文化,直观感受“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一家亲”的大家庭氛围。
文博基地守护传家宝(chuánjiābǎo)。黑河市支持建立多个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和博物馆。记者在岭上(lǐngshàng)人博物馆看到,一项项珍贵民族技艺(jìyì)、一件件精美手工艺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参与体验。道地药材文化博物馆展陈的赤芍、升麻、五味子(wǔwèizi)、白鲜皮、苍术(cāngzhú)等各类中药材,让人们感叹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传承发展焕新生。新生村村民张玉霞(zhāngyùxiá),是鄂伦春(èlúnchūn)桦树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乡政府扶持下成立桦皮手工艺厂,吸纳越来越(yuèláiyuè)多的村民就业。经过改良加工,他们制作出印有(yìnyǒu)特色云卷图案和花纹的茶叶盒、笔筒、台灯、挂件等(děng)200余种纯手工桦树皮制品,成为颇受追捧的旅游(lǚyóu)纪念品。“这些桦树皮制品远销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张玉霞介绍。
不止张玉霞。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非(fēi)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鱼绣第四代传承人王春艳,将乌鱼绣刺绣(cìxiù)技艺与冰雪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形成集(jí)制作、加工、生产、销售、展示和培训为(wèi)一体的完整产业链(chǎnyèliàn),打造出“乌鱼绣娘”劳务品牌;满族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齐英,组织开展满族剪纸公益课、参加各类民俗活动展示展演百余场,带领代表性传承人进(jìn)景区、进两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年均展示交流(jiāoliú)30场次,把非遗带到群众身边……黑河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加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péiyǎng)力度,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新生。
(《瞭望(liàowàng)》2025年第23期 )
◇通过寓教于乐(yùjiàoyúlè)的活动,学生们对各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nónghòuxìngqù),在潜移默化中系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纽扣”
◇在推动各民族乡村(xiāngcūn)产业发展的(de)同时,黑河市重点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各族群众一道步入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
◇黑河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加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péiyǎng)力度,众多(zhòngduō)独具特色(dújùtèsè)的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新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jìzhě) 王君宝
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黑河市实验小学在(zài)小石榴籽教育展馆进行非遗教学(2023 年 9 月摄) 受访单位供图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lín)(sēnlín),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在美丽的刺尔滨河与索尔其干河交汇处,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xīnshēng)鄂伦春族乡新生村被群山环抱,掩映在挺拔的白桦与松树林之间。
村内博物馆陈列的“斜仁柱”(适应游猎生活的传统圆锥形(yuánzhuīxíng)民居)、桦皮船、狍皮袍,记录着鄂伦春(èlúnchūn)族(èlúnchūnzú)往日的生活情景。馆外的新生村,已是迥然不同的新景象:一栋栋砖瓦房保留着浓郁的鄂伦春特色,仿白桦林围栏围隔出(chū)几十户人家。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各家院落里停放着现代化农机具和(hé)小汽车。休闲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suǒ)、农家书屋、卫生院等各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村民们(men)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乡村命名为“新生”,源于上(shàng)世纪50年代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xià),原属爱辉县辖区内14个部落的鄂伦春族群众走出深山。“最后的狩猎民族”一跃千年,开启新生活。
近年来,新生鄂伦春族乡围绕(wéirào)“铸魂、赋能(fùnéng)、提升”的发展目标,以打造“鄂伦春风情北药小镇”、4A级民俗旅游景区为核心,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拓展林下(línxià)经济、促进文药旅融合,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jīdì)”等(děng)10多个国家级荣誉。“村子更加兴旺,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日子越来越好。”新生村党支部书记(shūjì)关春英说。
新生村的变化,是黑河市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中着力加强民族(mínzú)工作的一个缩影(suōyǐng)。
地处祖国北部(běibù)边陲的黑河,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这里生活着汉族、满族(mǎnzú)、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44个民族的居民。黑河市以(yǐ)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主线,坚持(jiānchí)守边固边、强边富民有机融合,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深走实,一幅民族团结、边疆稳定(wěndìng)、经济繁荣、文化发展(fāzhǎn)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小(xiǎo)石榴籽系好“第一粒纽扣”
走进黑河市实验小学的小石榴籽教育展馆,不同年级的学生在(zài)这里制作(zhìzuò)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挂件、达斡尔族的纸偶哈尼卡(kǎ)等,学习多民族风土文化。
学校老师介绍,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学生们对(duì)各民族文化产生(chǎnshēng)浓厚兴趣,在潜移默化中系好(hǎo)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纽扣”。
作为第十一批(p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黑河市(hēihéshì)实验小学(xiǎoxué)实施“小石榴籽”铸魂工程,探索“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huódòng)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五育人”模式,在校园内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
“在民族团结教育课上,我了(le)解到(dào)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风俗,明白(míngbái)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紧紧相连、命运与共。”学生禹佳艺说。
近年来,黑河市通过实施中小学“小石榴籽”铸魂工程、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iàoyù)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从教育、文化等多维度共筑(gòngzhù)孩子们(men)的精神家园。
在孙吴县第三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yìshí)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de)全过程各方面。
在校内文化长廊,墙上挂着一幅幅葫芦画(huà)、石头画、扣子画,人物形象活泼,“我们利用走廊、墙体、操场等(děng)室内外空间(kōngjiān),建设起中华民族大家庭长廊、中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长廊、红色教育长廊、科技探索(tànsuǒ)走廊,引导孩子们创作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jīyīn)等元素的原创艺术作品。”校长麻爱彦介绍,长廊里展陈(chén)的师生原创作品达4500余件。
每周三(měizhōusān)下午是社团活动时间,教师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将各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其中。学校(xuéxiào)自主开发了“爱我中华”等15个游戏项目,让学生在(zài)游戏中了解祖国山水、民族历史、地域风情等。
孙吴县第三小学(xiǎoxué)主动(zhǔdòng)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阿扎乡小学建立联系,以线上交流、书信往来等形式(xíngshì)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我们鼓励藏族孩子努力学习知识,用藏族孩子勤学上进的事迹激励本校学生,孩子们的交往交流交融(jiāoróng)日益深入。”麻爱彦说。
在黑河市,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gòngtóngtǐ)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鲜活的历史叙事与互动(hùdòng)体验,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故事。
记者在(zài)瑷珲历史陈列馆看到(kàndào),来自当地中小学的“小小讲解员”们正在为(wèi)参观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主题展陈。这是陈列馆专设的实践岗位,鼓励当地青少年在深入学习历史基础上化身文化传播者,在志愿讲解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理解。陈列馆还推出“历史拼图”“知识闯关”等(děng)互动游戏,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趣味(qùwèi)体验,让(ràng)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家国情怀。
步入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寒地玫瑰花(méiguīhuā)生产(shēngchǎn)基地,生产车间香气扑鼻。上料、刷蛋液、烘烤……村民(cūnmín)们也是生产线工人,忙着生产玫瑰花月饼。
“村里(cūnlǐ)发展玫瑰花深加工产业,先后推出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等一系列(yīxìliè)玫瑰花产品,享誉省内外。”村党支部书记钱慧敏说。
“一开始,大家手工做玫瑰花月饼(yuèbǐng),产量不高。后来用上机器设备,月饼订单(dìngdān)一年比一年多,回头客很多。现在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赚钱。”村民徐雅琴见证(jiànzhèng)了村里玫瑰花产业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坤站村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fāzhǎn)示范村,累计争取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打造稻田(dàotián)公园、驿站文化产业园、玫瑰花产业园。2023年和(hé)2024年,村集体收入连续两年超100万元。
在黑河,各族群众以(yǐ)乡村振兴、兴边富民、民族团结为引领,依托当地(dāngdì)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禀赋(bǐngfù)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边兴民富。
逊克县边疆村打造(dǎzào)集异域风情特色民俗、荷花(héhuā)湖观赏、中草药产业、康养等为一体的俄罗斯族风情旅游(lǚyóu)村,村集体年增收13.5万元(wànyuán);嫩江市繁荣村建成16间具有达斡尔族风情的民宿、1个宴会中心和11个蒙古包……
“我们建设‘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着力发展多民族聚居村现代化文旅产业。”繁荣(fánróng)村党支部(dǎngzhībù)书记、村委会主任高利说。
在推动各民族乡村产业发展(fāzhǎn)的同时,黑河市重点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ràng)各族群众一道步入文明富裕的幸福生活。
坤站村累计投入数百万元提升全村水电路讯网等(děng)基础设施水平,整村改造(gǎizào)仿古房屋立面,建设特色路灯(lùdēng),古朴的驿路文化和民族风情让这个村成为当地知名的“网红打卡地”;逊克县投入数百万元,在边疆村改造“巴洛克”风格(fēnggé)民居71户;五大连池市(wǔdàliánchíshì)投入资金为多民族聚居村新建晾晒场,解决农民晒粮难(liángnán)……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幸福感。
“以前,从乡里(xiānglǐ)到市里得坐马车,没有条件的步行一个来回需要7天。”新生村(cūn)60多岁(duōsuì)的村民莫彩强告诉记者,如今,每天都有一趟公交班车往返市区,“村村都通水泥路,坐车一个多小时(xiǎoshí)就到市里,很方便”。
在黑河,各(gè)族群众携手传承弘扬特色文化,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zhòngyào)桥梁。
特色文化活动(huódòng)聚人气。“我们每年举办(jǔbàn)五大连池圣水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达斡尔族库木勒节、满族(mǎnzú)颁金节等民族文化活动。”黑河市委统战部(tǒngzhànbù)工作人员介绍,活动集中展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各族同胞齐聚一堂,共同体验地方多彩民族文化,直观感受“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一家亲”的大家庭氛围。
文博基地守护传家宝(chuánjiābǎo)。黑河市支持建立多个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和博物馆。记者在岭上(lǐngshàng)人博物馆看到,一项项珍贵民族技艺(jìyì)、一件件精美手工艺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参与体验。道地药材文化博物馆展陈的赤芍、升麻、五味子(wǔwèizi)、白鲜皮、苍术(cāngzhú)等各类中药材,让人们感叹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传承发展焕新生。新生村村民张玉霞(zhāngyùxiá),是鄂伦春(èlúnchūn)桦树皮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在乡政府扶持下成立桦皮手工艺厂,吸纳越来越(yuèláiyuè)多的村民就业。经过改良加工,他们制作出印有(yìnyǒu)特色云卷图案和花纹的茶叶盒、笔筒、台灯、挂件等(děng)200余种纯手工桦树皮制品,成为颇受追捧的旅游(lǚyóu)纪念品。“这些桦树皮制品远销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张玉霞介绍。
不止张玉霞。黑龙江省(hēilóngjiāngshěng)非(fēi)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乌鱼绣第四代传承人王春艳,将乌鱼绣刺绣(cìxiù)技艺与冰雪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形成集(jí)制作、加工、生产、销售、展示和培训为(wèi)一体的完整产业链(chǎnyèliàn),打造出“乌鱼绣娘”劳务品牌;满族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齐英,组织开展满族剪纸公益课、参加各类民俗活动展示展演百余场,带领代表性传承人进(jìn)景区、进两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年均展示交流(jiāoliú)30场次,把非遗带到群众身边……黑河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加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péiyǎng)力度,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新生。
(《瞭望(liàowàng)》2025年第23期 )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