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躬身入局:50万亿银发经济的田野样本
潮声丨躬身入局:50万亿银发经济的田野样本
潮声丨躬身入局:50万亿银发经济的田野样本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詹丽华 应陶(yīngtáo)
“老手机还存(háicún)着晨雾江湾,竹椅摇晃白发,我还是(háishì)踮脚追风的少年。”
当54岁的王建录如此描绘自己曾记录的、正(zhèng)体验的、所畅想的老年(lǎonián)生活,让人(rén)不禁莞尔,年龄只能标注人生的某个阶段,老年人也曾是“赶时髦的年轻人”。
王建录并非无的放矢(wúdìfàngshǐ),此时他主理的摄影主题民宿之江小筑里正聚集(jùjí)20多位摄影爱好者,他们大多60岁上下,人手一台相机,一住(yīzhù)7天,只为比一比谁能把之江湾拍得更有故事感。
用视频软件(ruǎnjiàn)追剧;刷直播跟人聊天;在KTV飙歌、到舞厅battle;呼朋唤友玩狼人杀……当这些现象(xiànxiàng)越来越多地以老年人为主导,银发经济的(de)浪潮已经呼之欲出。
据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银发(yínfā)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数据: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guīmó)在(zài)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
民政部数据(shùjù)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jí)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
这是一组(yīzǔ)抽象的数据,但当我们真正走近王建录(wángjiànlù),走近孟祥志,走近宁檬,走进他们喜欢的浙江乡村,能更清晰地看到线下老龄消费的某种(mǒuzhǒng)“成熟形态”。
不畏惧老去,是走向美好老年生活的(de)第一步。
一对父子的(de)乡村创业接力
摄友们正在之江村(cūn)拍摄 王建录 摄
6月的浙江,有下不完(wán)的雨(yǔ),雨雾缭绕着黄饶半岛,是(shì)梅雨季标志性的江南美景,建德下涯镇之江村正迎来旅游旺季——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周都会有几十近百人规模的摄影爱好者团队入村小住。
“房间收拾(shōushí)好了(le),放好器材再登记也行。”王建录一边招呼着熟识的摄友一边庆幸,今年儿子(érzi)王嘉岚也留在了村里创业,忙不过来的时候能帮把手。
手拎三脚架、肩背(jiānbèi)摄影包、头戴鸭舌帽,聚集在前台的摄友们装备相似,年纪也(yě)相仿。“都是60岁左右的小兄弟(xiǎoxiōngdì)。”队伍里的孟祥志笑起来,他是之江小筑(xiǎozhù)的常客,听说北京无人机摄影班到之江村授课,特地从台州赶到建德旁听。
王建录(wángjiànlù)经营的(de)(de)这家摄影主题民宿开了(le)10年,不仅仅是住宿,高铁(gāotiě)站免费接送、摄影地陪、教学指导、友情修图……只要与摄影相关,只要摄友需要,都在王建录的服务范围内。创业10年,名声在外,之江(zhījiāng)小筑是多数摄友到之江村的第一站,也是各种摄影技术培训最喜欢的教学点。“玩摄影的中老年人大多来自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他们有不同于乡村(xiāngcūn)的消费(xiāofèi)习惯和消费能力。”王建录非常清楚这点,创业之初他瞄准的就是这类人群,为他们提供服务,“没想到搭上了银发经济的顺风车。”
王嘉岚(wángjiālán)试着(zhe)理解父亲,但并不(bù)讳言,自己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坚持开一家服务中老年摄友的民宿——与花费的精力相比,它的投入产出(tóurùchǎnchū)比实在(shízài)不高。“我绕着中国骑行过一圈,也去过国外很多城市,就想父母辈也能多出去走走。”王嘉岚说,他做了一些在同辈人眼里格调满满的事,但每每想到家里,总有一种疲惫感,“既有无法替父亲分忧的愧疚,也有不知(bùzhī)如何着手的迷茫。”
王建录不觉得迷茫,在他的(de)微信里有上万个“孟祥志”,大大小小的摄友群更是近百个,这些都是他把生意做好(zuòhǎo)的底气。
据建德市下涯镇统计,2021年至2024年,之江村(cūn)全年旅游(lǚyóu)接待人数(rénshù)增长65%。2025年1-5月,之江村旅游人数已突破40.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30万元。
眼看(yǎnkàn)着来民宿的人越来越多,王建录几番(jǐfān)犹豫,最后儿子王嘉岚先开了口(kǒu):辞职回村,跟父亲一同创业。“之前是他托举我的梦想,现在是时候帮(bāng)父亲圆梦了。”2024年春天,王嘉岚在民宿后院开了一间“岚屋”,专卖咖啡。
父亲镜头下正在做咖啡(kāfēi)的王嘉岚。王建录 摄
开业一年,王嘉岚(wángjiālán)发现每天(měitiān)卖出的近百杯咖啡里,中老年游客的消费比例远远超过年轻人。“我爸是(shì)有眼光啊。”王嘉岚突然理解(lǐjiě)了父亲,毕竟“50后”“60后”是经历时代变革的一代人,从上世纪80年代的舞厅、卡拉OK,到(dào)重新回潮的千禧风,用他们的话来说,都(dōu)是“年轻时玩剩下的东西”。尽管时代发展让生活方式有了明显变化,可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尝试、不敢尝试的。
“银发(yínfā)流量”冲击下,改变的(de)不仅是王嘉岚,也包括王建录。原本固守民宿的王建录开始和儿子一起出门参加国际咖啡展,去找好豆子(dòuzi),学新技术;报名烘焙课,学烤面包(kǎomiànbāo);去外地乡村考察学习……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想围绕中年人的消费需求(xūqiú),把乡村游的业态做得更丰富。
进入旅游(lǚyóu)旺季,父子俩难得都留在(zài)村里,在两人合力创建的“山风农场”里小聚。这个刚开业满两个月的农场,已经成为摄友们的新据点,每天单窑炉(yáolú)面包就能卖出100多个。
今年春天,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贾斌,为(wèi)王建录父子俩拍摄的合影(受访者供图(gōngtú))
“你看,这背后是淅淅沥沥的雨,前面是冒着(zhe)热气的窑炉和面包,多(duō)好看。”来自江苏盐城的中年摄影爱好者舒霞对着父子俩一阵拍后,骄傲地展示着镜头里(lǐ)的成果。
一条专线“撩动(liáodòng)”微波
银发经济正如一条“要素动脉”在城市(chéngshì)与乡村之间奔涌,试图将城市的资本流(liú)、技术流与乡村的生态流、文化流融合、编织成网。
刚刚开通两个月,杭州(hángzhōu)首条城市直达乡村的“游运(yóuyùn)”专线将这条“要素动脉”具象化了。
4月17日,这条从杭州(hángzhōu)火车东站始发,串联“四好农村路”沿线村镇特色产业,以航川村为终点站(zhōngdiǎnzhàn)的“专线”正式运营,结果在小红书等(děng)社交平台上爆火。
“游运”专线(zhuānxiàn)正式投入运行(yùnxíng)两个月,平均实载率达到95%(受访者供图)
“最初我就是看了小红书上的推荐帖来的。”湖州人吕建美(lǚjiànměi)已经不是第一次搭乘(dāchéng)“游运”专线,退休后属于自己的时间(shíjiān)多了,经常约闺蜜一起“进村玩”,而直达乡村的专线恰好解决了他们辗转公共交通的麻烦,“住住民宿,吃(chī)吃农家菜,享受享受生活。”
这(zhè)条“游运”专线运营两个月(yuè),平均实载率达到95%,遇上周末、节假日,基本开票(kāipiào)半小时即售空。而乘客几乎都是六七十岁,来自上海、杭州及周边地区的银发群体。
专线那头的航川村已经(yǐjīng)喝到了“头口水”。“看见游客来了,村民经营的热情也就高了,民宿(mínsù)品质可控了,回头客也就多了,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航川村所属的航头镇党委委员姜宇昕说(shuō),村里不仅(bùjǐn)引导村民按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品牌运营(yùnyíng)“139民宿”,还计划针对银发游客需求推出特色旅游产品。
目前,航川村民(cūnmín)宿产业正在扩面,预计到今年年底床位数可增加到1000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shōurù)可突破(tūpò)200万元,同比增长超30%。
相隔不远的(de)曹源村也正在“盘家底”。今年(jīnnián)上半年已有4家农户重新装修了(le)自家小院,开起了民宿。预计到下半年,床位数累计可达100张。
仅依靠承接(chéngjiē)航川村的(de)客源分流显然不足以让曹源村的民宿发展好,怎么办呢?
“我们做中老年舞团(客群)怎么样?村里的两个文化礼堂场地大小正合适,音响设备也都齐全。”年初的村两委(cūnliǎngwěi)会议上,如何承接“银发流量”成了最重要的议题之一(zhīyī)。曹源村(cáoyuáncūn)第一书记姚文强如此提议。
橄榄枝刚(gāng)抛出去就收到了热情响应。“太好啦,我们正愁没(méi)场地!”杭州各个中老年舞团纷纷回复。
一个月后,70多位来(lái)自杭州各个舞团的(de)中老年舞蹈爱好者就相约自驾曹源村,来一场舞蹈battle。
“真得很久没有跳(tiào)得这么酣畅淋漓(hānchànglínlí)了,村里氛围特别好,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今年刚满60岁的杭州舞团代表季尚清回忆起3个多月前的聚会仍意犹未尽,“我们(wǒmen)约好了还要再组织一场大聚会。”
来自杭州的(de)银发舞团在曹源村文化礼堂练习(受访者供图)
而(ér)那次“开场舞”也(yě)拉开了曹源村“乡村(xiāngcūn)舞台”的大幕。“现在每个月都有中老年舞团(wǔtuán)自发来村里。”姚文强自己也是资深舞蹈爱好者,村里频繁响起的舞曲声让他忍不住畅想,如果能让浙江乡村舞团像贵州“村超”、江苏“苏超”一样出圈,会是怎样的热闹场面,“我们正计划筹备(chóubèi)百人规模的大舞团活动,为他们提供(tígōng)更精准的服务,也提高曹源村的曝光率,吸引更多中老年舞蹈爱好者来这里。”
2023年贵州(guìzhōu)“村超”出圈,平均有1000多场贯穿全年的(de)比赛,累计吸引游客约2000万人,更是(gèngshì)带动举办地榕江县在旅游、餐饮等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GDP百亿县。
那是曹源村努力的目标。但姚文强(yáowénqiáng)也有点(yǒudiǎn)担心,如果舞团规模再扩大,文化礼堂或许装不下。
我愿(wǒyuàn)在田野里自由舞蹈
“担心什么呢?礼堂装不下,我们可以在田野里舞蹈。”花甲之年的宁檬笑着(zhe),眼里(yǎnlǐ)闪动着星子般的光。她正收拾行装,准备和团友出发去西藏,15天(tiān)的行程,团费13000元。
几乎每个月,这位(zhèwèi)上海阿姨都要(yào)外出旅行,有时(yǒushí)是周边自驾游,有时是远途小众团,生活过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让身边大部分年轻人都羡慕不已。
人生似乎(sìhū)就是如此。当老年人展示出来的生活切面,远比想象中更加丰富多彩时,年轻人便也松(sōng)了口气。
宁檬一个月(yígèyuè)前在新西兰旅游时随手拍下的湖景(受访者供图)
“即使满头银发,我(wǒ)应该也会打扮精致,跟闺蜜相约一起看(kàn)演唱会吧。”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倩说,像宁檬这样的(de)“新生代老人”所秉持的积极开放的观念或许就是未来养老生活的发展方向(fāngxiàng),也是银发经济的发展动力。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团队(tuánduì)最新发布的(de)《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一书中提出:基于我国老年居民消费(jūmínxiāofèi)、政府(zhèngfǔ)消费和全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测算,在中等(zhōngděng)增长方案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5.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为45.35万亿元,占GDP的22.67%。
这是什么概念呢?中国(zhōngguó)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曾在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zhǐchū)中国房地产(fángdìchǎn)消费占GDP的比重在最高时达到16%左右,为全球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银发(yínfā)经济的未来体量有可能超越房地产经济。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市场(shìchǎng)。
在陈倩看来,银发经济还有很多尚未被充分重视、但极具增长潜力的(de)(de)领域:比如从老年旅游、剧院观演到银龄短视频等(děng)数字(shùzì)内容,构成了不断扩展的“银发文化(wénhuà)”需求;比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积极老龄化的老年教育与终身学习需求;再(zài)比如围绕智慧健康养老、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型机器人等技术落地,需要构建起高效的“技术—场景—人群”协同创新体系……
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pángd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是优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更是释放内需潜力、推动产业(chǎnyè)转型升级(shēngjí)的重要路径。
在之江村的镜头后、在曹源村的舞步中、在宁檬的行囊里,我们看见(kànjiàn)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些(zhèxiē)老年人的消费(xiāofèi)欲望旺盛,对(duì)新兴事物的消费态度也并不保守。他们坚定认为,虽然无法躲避老去的现实,但却可以选择自己变老的样子。在白发浪潮(làngcháo)中,他们不仅能找到安顿暮年的方式,更能创造出充满活力、充满想象空间的未来图景。
王建录正与儿子(érzi)一起,开启他的二次创业。
“我问自己这辈子还剩多少年?你想要怎么过?”王建录说,后来他发现,自己不(bù)能做很多事(shì),也不喜欢做很多事,10年前(niánqián)中年(zhōngnián)创业,无非是不甘心站在场地的边缘当一个摇旗吶喊的人,“我永远跃跃欲试,希望躬身入局。”
是的,这是王建(wángjiàn)录们正在躬行的,也是我们所乐于(lèyú)看到的——当(dāng)3.1亿银发族从观众席重新走回舞台中央,他们正用行动重新定义“老去”的价值。
(应受访者(shòufǎngzhě)要求文中宁檬为化名)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詹丽华 应陶(yīngtáo)
“老手机还存(háicún)着晨雾江湾,竹椅摇晃白发,我还是(háishì)踮脚追风的少年。”
当54岁的王建录如此描绘自己曾记录的、正(zhèng)体验的、所畅想的老年(lǎonián)生活,让人(rén)不禁莞尔,年龄只能标注人生的某个阶段,老年人也曾是“赶时髦的年轻人”。
王建录并非无的放矢(wúdìfàngshǐ),此时他主理的摄影主题民宿之江小筑里正聚集(jùjí)20多位摄影爱好者,他们大多60岁上下,人手一台相机,一住(yīzhù)7天,只为比一比谁能把之江湾拍得更有故事感。
用视频软件(ruǎnjiàn)追剧;刷直播跟人聊天;在KTV飙歌、到舞厅battle;呼朋唤友玩狼人杀……当这些现象(xiànxiàng)越来越多地以老年人为主导,银发经济的(de)浪潮已经呼之欲出。
据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银发(yínfā)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数据: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guīmó)在(zài)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
民政部数据(shùjù)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jí)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
这是一组(yīzǔ)抽象的数据,但当我们真正走近王建录(wángjiànlù),走近孟祥志,走近宁檬,走进他们喜欢的浙江乡村,能更清晰地看到线下老龄消费的某种(mǒuzhǒng)“成熟形态”。
不畏惧老去,是走向美好老年生活的(de)第一步。
一对父子的(de)乡村创业接力

摄友们正在之江村(cūn)拍摄 王建录 摄
6月的浙江,有下不完(wán)的雨(yǔ),雨雾缭绕着黄饶半岛,是(shì)梅雨季标志性的江南美景,建德下涯镇之江村正迎来旅游旺季——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周都会有几十近百人规模的摄影爱好者团队入村小住。
“房间收拾(shōushí)好了(le),放好器材再登记也行。”王建录一边招呼着熟识的摄友一边庆幸,今年儿子(érzi)王嘉岚也留在了村里创业,忙不过来的时候能帮把手。
手拎三脚架、肩背(jiānbèi)摄影包、头戴鸭舌帽,聚集在前台的摄友们装备相似,年纪也(yě)相仿。“都是60岁左右的小兄弟(xiǎoxiōngdì)。”队伍里的孟祥志笑起来,他是之江小筑(xiǎozhù)的常客,听说北京无人机摄影班到之江村授课,特地从台州赶到建德旁听。
王建录(wángjiànlù)经营的(de)(de)这家摄影主题民宿开了(le)10年,不仅仅是住宿,高铁(gāotiě)站免费接送、摄影地陪、教学指导、友情修图……只要与摄影相关,只要摄友需要,都在王建录的服务范围内。创业10年,名声在外,之江(zhījiāng)小筑是多数摄友到之江村的第一站,也是各种摄影技术培训最喜欢的教学点。“玩摄影的中老年人大多来自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他们有不同于乡村(xiāngcūn)的消费(xiāofèi)习惯和消费能力。”王建录非常清楚这点,创业之初他瞄准的就是这类人群,为他们提供服务,“没想到搭上了银发经济的顺风车。”
王嘉岚(wángjiālán)试着(zhe)理解父亲,但并不(bù)讳言,自己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坚持开一家服务中老年摄友的民宿——与花费的精力相比,它的投入产出(tóurùchǎnchū)比实在(shízài)不高。“我绕着中国骑行过一圈,也去过国外很多城市,就想父母辈也能多出去走走。”王嘉岚说,他做了一些在同辈人眼里格调满满的事,但每每想到家里,总有一种疲惫感,“既有无法替父亲分忧的愧疚,也有不知(bùzhī)如何着手的迷茫。”
王建录不觉得迷茫,在他的(de)微信里有上万个“孟祥志”,大大小小的摄友群更是近百个,这些都是他把生意做好(zuòhǎo)的底气。
据建德市下涯镇统计,2021年至2024年,之江村(cūn)全年旅游(lǚyóu)接待人数(rénshù)增长65%。2025年1-5月,之江村旅游人数已突破40.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30万元。
眼看(yǎnkàn)着来民宿的人越来越多,王建录几番(jǐfān)犹豫,最后儿子王嘉岚先开了口(kǒu):辞职回村,跟父亲一同创业。“之前是他托举我的梦想,现在是时候帮(bāng)父亲圆梦了。”2024年春天,王嘉岚在民宿后院开了一间“岚屋”,专卖咖啡。

父亲镜头下正在做咖啡(kāfēi)的王嘉岚。王建录 摄
开业一年,王嘉岚(wángjiālán)发现每天(měitiān)卖出的近百杯咖啡里,中老年游客的消费比例远远超过年轻人。“我爸是(shì)有眼光啊。”王嘉岚突然理解(lǐjiě)了父亲,毕竟“50后”“60后”是经历时代变革的一代人,从上世纪80年代的舞厅、卡拉OK,到(dào)重新回潮的千禧风,用他们的话来说,都(dōu)是“年轻时玩剩下的东西”。尽管时代发展让生活方式有了明显变化,可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尝试、不敢尝试的。
“银发(yínfā)流量”冲击下,改变的(de)不仅是王嘉岚,也包括王建录。原本固守民宿的王建录开始和儿子一起出门参加国际咖啡展,去找好豆子(dòuzi),学新技术;报名烘焙课,学烤面包(kǎomiànbāo);去外地乡村考察学习……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想围绕中年人的消费需求(xūqiú),把乡村游的业态做得更丰富。
进入旅游(lǚyóu)旺季,父子俩难得都留在(zài)村里,在两人合力创建的“山风农场”里小聚。这个刚开业满两个月的农场,已经成为摄友们的新据点,每天单窑炉(yáolú)面包就能卖出100多个。

今年春天,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贾斌,为(wèi)王建录父子俩拍摄的合影(受访者供图(gōngtú))
“你看,这背后是淅淅沥沥的雨,前面是冒着(zhe)热气的窑炉和面包,多(duō)好看。”来自江苏盐城的中年摄影爱好者舒霞对着父子俩一阵拍后,骄傲地展示着镜头里(lǐ)的成果。
一条专线“撩动(liáodòng)”微波
银发经济正如一条“要素动脉”在城市(chéngshì)与乡村之间奔涌,试图将城市的资本流(liú)、技术流与乡村的生态流、文化流融合、编织成网。
刚刚开通两个月,杭州(hángzhōu)首条城市直达乡村的“游运(yóuyùn)”专线将这条“要素动脉”具象化了。
4月17日,这条从杭州(hángzhōu)火车东站始发,串联“四好农村路”沿线村镇特色产业,以航川村为终点站(zhōngdiǎnzhàn)的“专线”正式运营,结果在小红书等(děng)社交平台上爆火。

“游运”专线(zhuānxiàn)正式投入运行(yùnxíng)两个月,平均实载率达到95%(受访者供图)
“最初我就是看了小红书上的推荐帖来的。”湖州人吕建美(lǚjiànměi)已经不是第一次搭乘(dāchéng)“游运”专线,退休后属于自己的时间(shíjiān)多了,经常约闺蜜一起“进村玩”,而直达乡村的专线恰好解决了他们辗转公共交通的麻烦,“住住民宿,吃(chī)吃农家菜,享受享受生活。”
这(zhè)条“游运”专线运营两个月(yuè),平均实载率达到95%,遇上周末、节假日,基本开票(kāipiào)半小时即售空。而乘客几乎都是六七十岁,来自上海、杭州及周边地区的银发群体。
专线那头的航川村已经(yǐjīng)喝到了“头口水”。“看见游客来了,村民经营的热情也就高了,民宿(mínsù)品质可控了,回头客也就多了,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航川村所属的航头镇党委委员姜宇昕说(shuō),村里不仅(bùjǐn)引导村民按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品牌运营(yùnyíng)“139民宿”,还计划针对银发游客需求推出特色旅游产品。
目前,航川村民(cūnmín)宿产业正在扩面,预计到今年年底床位数可增加到1000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shōurù)可突破(tūpò)200万元,同比增长超30%。
相隔不远的(de)曹源村也正在“盘家底”。今年(jīnnián)上半年已有4家农户重新装修了(le)自家小院,开起了民宿。预计到下半年,床位数累计可达100张。
仅依靠承接(chéngjiē)航川村的(de)客源分流显然不足以让曹源村的民宿发展好,怎么办呢?
“我们做中老年舞团(客群)怎么样?村里的两个文化礼堂场地大小正合适,音响设备也都齐全。”年初的村两委(cūnliǎngwěi)会议上,如何承接“银发流量”成了最重要的议题之一(zhīyī)。曹源村(cáoyuáncūn)第一书记姚文强如此提议。
橄榄枝刚(gāng)抛出去就收到了热情响应。“太好啦,我们正愁没(méi)场地!”杭州各个中老年舞团纷纷回复。
一个月后,70多位来(lái)自杭州各个舞团的(de)中老年舞蹈爱好者就相约自驾曹源村,来一场舞蹈battle。
“真得很久没有跳(tiào)得这么酣畅淋漓(hānchànglínlí)了,村里氛围特别好,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今年刚满60岁的杭州舞团代表季尚清回忆起3个多月前的聚会仍意犹未尽,“我们(wǒmen)约好了还要再组织一场大聚会。”

来自杭州的(de)银发舞团在曹源村文化礼堂练习(受访者供图)
而(ér)那次“开场舞”也(yě)拉开了曹源村“乡村(xiāngcūn)舞台”的大幕。“现在每个月都有中老年舞团(wǔtuán)自发来村里。”姚文强自己也是资深舞蹈爱好者,村里频繁响起的舞曲声让他忍不住畅想,如果能让浙江乡村舞团像贵州“村超”、江苏“苏超”一样出圈,会是怎样的热闹场面,“我们正计划筹备(chóubèi)百人规模的大舞团活动,为他们提供(tígōng)更精准的服务,也提高曹源村的曝光率,吸引更多中老年舞蹈爱好者来这里。”
2023年贵州(guìzhōu)“村超”出圈,平均有1000多场贯穿全年的(de)比赛,累计吸引游客约2000万人,更是(gèngshì)带动举办地榕江县在旅游、餐饮等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GDP百亿县。
那是曹源村努力的目标。但姚文强(yáowénqiáng)也有点(yǒudiǎn)担心,如果舞团规模再扩大,文化礼堂或许装不下。
我愿(wǒyuàn)在田野里自由舞蹈
“担心什么呢?礼堂装不下,我们可以在田野里舞蹈。”花甲之年的宁檬笑着(zhe),眼里(yǎnlǐ)闪动着星子般的光。她正收拾行装,准备和团友出发去西藏,15天(tiān)的行程,团费13000元。
几乎每个月,这位(zhèwèi)上海阿姨都要(yào)外出旅行,有时(yǒushí)是周边自驾游,有时是远途小众团,生活过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让身边大部分年轻人都羡慕不已。
人生似乎(sìhū)就是如此。当老年人展示出来的生活切面,远比想象中更加丰富多彩时,年轻人便也松(sōng)了口气。

宁檬一个月(yígèyuè)前在新西兰旅游时随手拍下的湖景(受访者供图)
“即使满头银发,我(wǒ)应该也会打扮精致,跟闺蜜相约一起看(kàn)演唱会吧。”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倩说,像宁檬这样的(de)“新生代老人”所秉持的积极开放的观念或许就是未来养老生活的发展方向(fāngxiàng),也是银发经济的发展动力。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团队(tuánduì)最新发布的(de)《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一书中提出:基于我国老年居民消费(jūmínxiāofèi)、政府(zhèngfǔ)消费和全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测算,在中等(zhōngděng)增长方案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5.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为45.35万亿元,占GDP的22.67%。
这是什么概念呢?中国(zhōngguó)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曾在202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zhǐchū)中国房地产(fángdìchǎn)消费占GDP的比重在最高时达到16%左右,为全球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银发(yínfā)经济的未来体量有可能超越房地产经济。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市场(shìchǎng)。
在陈倩看来,银发经济还有很多尚未被充分重视、但极具增长潜力的(de)(de)领域:比如从老年旅游、剧院观演到银龄短视频等(děng)数字(shùzì)内容,构成了不断扩展的“银发文化(wénhuà)”需求;比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积极老龄化的老年教育与终身学习需求;再(zài)比如围绕智慧健康养老、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型机器人等技术落地,需要构建起高效的“技术—场景—人群”协同创新体系……
在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pángd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是优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更是释放内需潜力、推动产业(chǎnyè)转型升级(shēngjí)的重要路径。
在之江村的镜头后、在曹源村的舞步中、在宁檬的行囊里,我们看见(kànjiàn)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些(zhèxiē)老年人的消费(xiāofèi)欲望旺盛,对(duì)新兴事物的消费态度也并不保守。他们坚定认为,虽然无法躲避老去的现实,但却可以选择自己变老的样子。在白发浪潮(làngcháo)中,他们不仅能找到安顿暮年的方式,更能创造出充满活力、充满想象空间的未来图景。
王建录正与儿子(érzi)一起,开启他的二次创业。
“我问自己这辈子还剩多少年?你想要怎么过?”王建录说,后来他发现,自己不(bù)能做很多事(shì),也不喜欢做很多事,10年前(niánqián)中年(zhōngnián)创业,无非是不甘心站在场地的边缘当一个摇旗吶喊的人,“我永远跃跃欲试,希望躬身入局。”
是的,这是王建(wángjiàn)录们正在躬行的,也是我们所乐于(lèyú)看到的——当(dāng)3.1亿银发族从观众席重新走回舞台中央,他们正用行动重新定义“老去”的价值。
(应受访者(shòufǎngzhě)要求文中宁檬为化名)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