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深远海养殖船的“深蓝逐梦”
一艘深远海养殖船的“深蓝逐梦”
一艘深远海养殖船的“深蓝逐梦”齐鲁晚报·齐鲁壹点(yīdiǎn) 于洋 烟台报道
“经海1号”,全国首艘活鱼养殖(yǎngzhí)运输渔船(chuán)。船总长62米,型(xíng)宽10.5米,型深5米,设计吃水4.1米,正式编号为“鲁烟开渔养运66601”。
在(zài)烟台长岛南隍城(huángchéng)岛海域的“经海005号”网箱(wǎngxiāng)里,十几万尾三文鱼(sānwényú)在湛蓝的海水中翻腾跳跃,首届烟台三文鱼起鱼节5月22日将在此正式启幕。随着“经海1号”活鱼养殖运输船缓缓(huǎnhuǎn)靠近,全程无人工接触收鱼、运鱼,运输存活率近100%,且大部分订单能在48小时内送达。
这只是烟台“蓝色粮仓”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小小注脚。从近海(hǎi)捕捞到(bǔlāodào)深远海养殖(yǎngzhí),从“经海1号”乘风起航到二十几座网箱扎根深远海,烟台正在经历一场海洋经济的深刻变革。
“三年前,我们还在为能否养活这一箱子(xiāngzi)鱼(yú)发愁(fāchóu),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基地。”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感慨万千。
发展深远海养殖渔业,不仅要提升(tíshēng)产量质量,还要提升运输效率。传统(chuántǒng)的船只费时费力,无法保证产品的新鲜度(xīnxiāndù),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经海1号”应运而生。
2023年(nián)6月,“经海1号”活鱼运输船投用。该船有效解决了我国在活鱼转运、转场等方面的(de)“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国内深远海海上(hǎishàng)收鱼全自动、智能化的空白。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网箱技术经理孔德敏介绍,这艘(zhèsōu)智能(zhìnéng)化的“海上冷链”装有国际先进的活鱼装卸装置,具有鱼舱遥控收鱼、赶鱼等作业功能,同时还配备(pèibèi)了水循环、水温调节、水质监控(jiānkòng)等适用于活鱼养殖的环境控制维生系统,以及活鱼称重、计数等操作(cāozuò)的智能监测及控制系统等。
“该船(gāichuán)的收鱼过程,鱼是从海里游到了船里,再从船里游到了车里,所以这个过程对鱼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损伤,活鱼存活率(cúnhuólǜ)近100%。”孔德敏表示(biǎoshì),这背后还有一套经济账,“经海1号”仅配备8名船员,满载可运输(yùnshū)60吨活鱼,效率超传统渔业运输5倍,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大大缩减了作业时间,确保(quèbǎo)产品一路领“鲜”。
技术不断突破的(de)背后,是烟台对深远(shēnyuǎn)海空间的系统性开拓。依托中集来福士等海工巨头,烟台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深远海智能网箱,搭建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一座智能网箱上布设500多个(duōgè)监测点,实时监测养殖、装备、水质(shuǐzhì)、水文、气象等信息,单个网箱9.4万立方米水体可产出1000吨鱼,只(zhǐ)需要4名工作人员。
目前,烟台经海(hǎi)在南隍城海域已聚集“经海001号”至“经海008号”8座智能网箱(wǎngxiāng),形成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的深远海养殖集群,单体网箱年产渔获可(kě)达1000吨。同时,还研发建造了国内最先进、山东省最大的专业饲料(sìliào)运输船,可同时满足8座深远海网箱7-10天的饲料需求,有效保障(bǎozhàng)了深远海养殖饲料供给。
从“食”到“住”再到“行”,烟台为深远海养殖(yǎngzhí)提供了坚实保障,让一条鱼“游”出一条产业链,并以最优的品质、最快的速度(sùdù)“游”到百姓(bǎixìng)餐桌上。
三文鱼换上(huànshàng)“中国芯”
近年来,烟台深耕(shēngēng)“蓝色粮仓”,依托海域资源、国有资本、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等优势,积极探索三文鱼深远海养殖,让曾(céng)依赖进口的(de)“餐桌贵族”,在烟台实现了本土化逆袭。
那么,为何烟台要选“三文鱼(sānwényú)”这个品类呢?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端(gāoduān)健康食品的需求持续升级,富含Omega-3多不饱和(bùbǎohé)脂肪酸的三文鱼已成为都市家庭餐桌的“新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彦丰(wángyànfēng)博士表示,全球(quánqiú)三文鱼养殖(yǎngzhí)主要集中在挪威、智利等地,中国三文鱼养殖规模较小,且以淡水网箱养殖为主。随着三文鱼的需求持续增长,市场存在明显缺口。
“养殖大西洋鲑鱼面临(miànlín)苗种(miáozhǒng)完全依赖进口、养殖成本高的挑战,而虹鳟鱼具有(jùyǒu)性价比高、苗种自主可控的优势。”王彦丰说,经海作为海水养殖虹鳟的先行者,成功探索出虹鳟鱼“陆海接力”养殖模式,与国家级科研机构(kēyánjīgòu)进行研发合作,深入开展(shēnrùkāizhǎn)虹鳟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和养殖试验,解决了国内虹鳟良种缺乏、鱼卵完全依赖进口等问题,并且突破(tūpò)淡水养殖空间不足的瓶颈,推动虹鳟从内陆走向海洋,为开拓三文鱼(sānwényú)深远海养殖提供了烟台方案。
此外,烟台还具有(yǒu)得天独厚的(de)(de)自然条件。郭福元介绍,经海网箱位于南隍城岛海域,该处以其清澈见底的国家一级海水水质和丰富的野生保护动物资源(zīyuán)而闻名。该海域盐度超过32‰,一年有8个月水温较低且稳定,是虹鳟生长的天然“温床”。同时(tóngshí),该处水流速度每秒可达1米多。网箱在天然水流作用下,一分多钟即可换一次水,比工厂车间养殖换水频率高很多,又促使虹鳟有高强度的运动(yùndòng),使之肉质Q弹。此外,南隍海域海底是以石头和沙(shā)为主,加上海水中(zhōng)丰富的浮游生物,养出来的虹鳟鱼是没有土腥味的。
养好“一条三文鱼”,拥抱一片新蓝海。2024年,在“经海002号”网箱,经海首次成功试养虹鳟鱼,产能共计600吨(dūn)(dūn),实现国内海水虹鳟的首批商业化(shāngyèhuà)量产。2025年,经海将(jiāng)(jiāng)虹鳟鱼养殖扩大到4个网箱。郭福元介绍,今年海水虹鳟产量(chǎnliàng)预计为1500吨,叠加经海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500吨的预期产量,2025年经海的虹鳟总产量预计将实现2000吨。6月初至7月中下旬,将正式规模化批量(pīliàng)出鱼。
“售价60-80元/公斤不等(děng),主要(zhǔyào)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郭福元说。
向“海洋(hǎiyáng)经济强市”跨越
三文鱼,烟台有更远大的(de)目标。“十四五(shísìwǔ)”以来,山东把(bǎ)深远海养殖作为海洋渔业(hǎiyángyúyè)发展的主攻方向,形成了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深远海养殖路径(lùjìng)和模式。眼下,烟台已提出要实施“三文鱼万吨计划”,3年内争取三文鱼养殖产量(chǎnliàng)突破1万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三文鱼产销一体化基地。而且,据BAP国际水产认证中国拓展总监王信透露,经海南隍城岛养殖基地已通过BAP初审(chūshěn),将于近日完成最终认证程序,届时有望成为中国首个BAP认证海水虹鳟养殖基地。
从选种育苗到(dào)国际认证,这条三文鱼的成长轨迹,勾勒出(chū)烟台渔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今年,烟台大力实施“蓝色粮仓”建设行动,全力推动(tuīdòng)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山东(shāndōng)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做好深海鱼(yú)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建设。深入实施蓝色良种工程,开展鱼、虾、贝、藻、参等养殖品种(pǐnzhǒng)创新研究,持续实施水产种业提升项目,力争水产苗种产量达到(dádào)5000亿单位以上,打造中国(zhōngguó)水产种业烟台“北繁基地”,做大做响“烟台渔业”品牌。
在“十四五(shísìwǔ)”规划收官之年(nián),烟台市将以海洋(hǎiyáng)经济突破行动为核心,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shēngchǎnzǒngzhí)突破3000亿元,实现“十四五”海洋经济千亿级跃升,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发展。
新闻线索(xīnwénxiànsuǒ)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yīdiǎn)”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yīdiǎn) 于洋 烟台报道
“经海1号”,全国首艘活鱼养殖(yǎngzhí)运输渔船(chuán)。船总长62米,型(xíng)宽10.5米,型深5米,设计吃水4.1米,正式编号为“鲁烟开渔养运66601”。
在(zài)烟台长岛南隍城(huángchéng)岛海域的“经海005号”网箱(wǎngxiāng)里,十几万尾三文鱼(sānwényú)在湛蓝的海水中翻腾跳跃,首届烟台三文鱼起鱼节5月22日将在此正式启幕。随着“经海1号”活鱼养殖运输船缓缓(huǎnhuǎn)靠近,全程无人工接触收鱼、运鱼,运输存活率近100%,且大部分订单能在48小时内送达。
这只是烟台“蓝色粮仓”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小小注脚。从近海(hǎi)捕捞到(bǔlāodào)深远海养殖(yǎngzhí),从“经海1号”乘风起航到二十几座网箱扎根深远海,烟台正在经历一场海洋经济的深刻变革。
“三年前,我们还在为能否养活这一箱子(xiāngzi)鱼(yú)发愁(fāchóu),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基地。”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感慨万千。
发展深远海养殖渔业,不仅要提升(tíshēng)产量质量,还要提升运输效率。传统(chuántǒng)的船只费时费力,无法保证产品的新鲜度(xīnxiāndù),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经海1号”应运而生。
2023年(nián)6月,“经海1号”活鱼运输船投用。该船有效解决了我国在活鱼转运、转场等方面的(de)“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国内深远海海上(hǎishàng)收鱼全自动、智能化的空白。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网箱技术经理孔德敏介绍,这艘(zhèsōu)智能(zhìnéng)化的“海上冷链”装有国际先进的活鱼装卸装置,具有鱼舱遥控收鱼、赶鱼等作业功能,同时还配备(pèibèi)了水循环、水温调节、水质监控(jiānkòng)等适用于活鱼养殖的环境控制维生系统,以及活鱼称重、计数等操作(cāozuò)的智能监测及控制系统等。
“该船(gāichuán)的收鱼过程,鱼是从海里游到了船里,再从船里游到了车里,所以这个过程对鱼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损伤,活鱼存活率(cúnhuólǜ)近100%。”孔德敏表示(biǎoshì),这背后还有一套经济账,“经海1号”仅配备8名船员,满载可运输(yùnshū)60吨活鱼,效率超传统渔业运输5倍,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大大缩减了作业时间,确保(quèbǎo)产品一路领“鲜”。
技术不断突破的(de)背后,是烟台对深远(shēnyuǎn)海空间的系统性开拓。依托中集来福士等海工巨头,烟台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深远海智能网箱,搭建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一座智能网箱上布设500多个(duōgè)监测点,实时监测养殖、装备、水质(shuǐzhì)、水文、气象等信息,单个网箱9.4万立方米水体可产出1000吨鱼,只(zhǐ)需要4名工作人员。
目前,烟台经海(hǎi)在南隍城海域已聚集“经海001号”至“经海008号”8座智能网箱(wǎngxiāng),形成亚洲规模最大、装备水平最高的深远海养殖集群,单体网箱年产渔获可(kě)达1000吨。同时,还研发建造了国内最先进、山东省最大的专业饲料(sìliào)运输船,可同时满足8座深远海网箱7-10天的饲料需求,有效保障(bǎozhàng)了深远海养殖饲料供给。
从“食”到“住”再到“行”,烟台为深远海养殖(yǎngzhí)提供了坚实保障,让一条鱼“游”出一条产业链,并以最优的品质、最快的速度(sùdù)“游”到百姓(bǎixìng)餐桌上。
三文鱼换上(huànshàng)“中国芯”
近年来,烟台深耕(shēngēng)“蓝色粮仓”,依托海域资源、国有资本、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等优势,积极探索三文鱼深远海养殖,让曾(céng)依赖进口的(de)“餐桌贵族”,在烟台实现了本土化逆袭。
那么,为何烟台要选“三文鱼(sānwényú)”这个品类呢?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端(gāoduān)健康食品的需求持续升级,富含Omega-3多不饱和(bùbǎohé)脂肪酸的三文鱼已成为都市家庭餐桌的“新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彦丰(wángyànfēng)博士表示,全球(quánqiú)三文鱼养殖(yǎngzhí)主要集中在挪威、智利等地,中国三文鱼养殖规模较小,且以淡水网箱养殖为主。随着三文鱼的需求持续增长,市场存在明显缺口。
“养殖大西洋鲑鱼面临(miànlín)苗种(miáozhǒng)完全依赖进口、养殖成本高的挑战,而虹鳟鱼具有(jùyǒu)性价比高、苗种自主可控的优势。”王彦丰说,经海作为海水养殖虹鳟的先行者,成功探索出虹鳟鱼“陆海接力”养殖模式,与国家级科研机构(kēyánjīgòu)进行研发合作,深入开展(shēnrùkāizhǎn)虹鳟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和养殖试验,解决了国内虹鳟良种缺乏、鱼卵完全依赖进口等问题,并且突破(tūpò)淡水养殖空间不足的瓶颈,推动虹鳟从内陆走向海洋,为开拓三文鱼(sānwényú)深远海养殖提供了烟台方案。
此外,烟台还具有(yǒu)得天独厚的(de)(de)自然条件。郭福元介绍,经海网箱位于南隍城岛海域,该处以其清澈见底的国家一级海水水质和丰富的野生保护动物资源(zīyuán)而闻名。该海域盐度超过32‰,一年有8个月水温较低且稳定,是虹鳟生长的天然“温床”。同时(tóngshí),该处水流速度每秒可达1米多。网箱在天然水流作用下,一分多钟即可换一次水,比工厂车间养殖换水频率高很多,又促使虹鳟有高强度的运动(yùndòng),使之肉质Q弹。此外,南隍海域海底是以石头和沙(shā)为主,加上海水中(zhōng)丰富的浮游生物,养出来的虹鳟鱼是没有土腥味的。
养好“一条三文鱼”,拥抱一片新蓝海。2024年,在“经海002号”网箱,经海首次成功试养虹鳟鱼,产能共计600吨(dūn)(dūn),实现国内海水虹鳟的首批商业化(shāngyèhuà)量产。2025年,经海将(jiāng)(jiāng)虹鳟鱼养殖扩大到4个网箱。郭福元介绍,今年海水虹鳟产量(chǎnliàng)预计为1500吨,叠加经海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500吨的预期产量,2025年经海的虹鳟总产量预计将实现2000吨。6月初至7月中下旬,将正式规模化批量(pīliàng)出鱼。
“售价60-80元/公斤不等(děng),主要(zhǔyào)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郭福元说。
向“海洋(hǎiyáng)经济强市”跨越
三文鱼,烟台有更远大的(de)目标。“十四五(shísìwǔ)”以来,山东把(bǎ)深远海养殖作为海洋渔业(hǎiyángyúyè)发展的主攻方向,形成了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深远海养殖路径(lùjìng)和模式。眼下,烟台已提出要实施“三文鱼万吨计划”,3年内争取三文鱼养殖产量(chǎnliàng)突破1万吨,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三文鱼产销一体化基地。而且,据BAP国际水产认证中国拓展总监王信透露,经海南隍城岛养殖基地已通过BAP初审(chūshěn),将于近日完成最终认证程序,届时有望成为中国首个BAP认证海水虹鳟养殖基地。
从选种育苗到(dào)国际认证,这条三文鱼的成长轨迹,勾勒出(chū)烟台渔业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
今年,烟台大力实施“蓝色粮仓”建设行动,全力推动(tuīdòng)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山东(shāndōng)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建设,做好深海鱼(yú)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建设。深入实施蓝色良种工程,开展鱼、虾、贝、藻、参等养殖品种(pǐnzhǒng)创新研究,持续实施水产种业提升项目,力争水产苗种产量达到(dádào)5000亿单位以上,打造中国(zhōngguó)水产种业烟台“北繁基地”,做大做响“烟台渔业”品牌。
在“十四五(shísìwǔ)”规划收官之年(nián),烟台市将以海洋(hǎiyáng)经济突破行动为核心,加速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shēngchǎnzǒngzhí)突破3000亿元,实现“十四五”海洋经济千亿级跃升,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发展。
新闻线索(xīnwénxiànsuǒ)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yīdiǎn)”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