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洪水时变村民临时安置场所,平谷70户民宿“平急两用”
来洪水时变村民临时安置场所,平谷70户民宿“平急两用”
来洪水时变村民临时安置场所,平谷70户民宿“平急两用”“本月(běnyuè),我们又新发现3处遗址遗迹。目前,黑河市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累计新发现抗战时期或抗战相关的遗址遗迹40处。”6月28日,黑龙江省黑河市文物保护中心(zhōngxīn)副主任姜雨风接受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jìzhě)采访(cǎifǎng)时介绍(jièshào)。
记者采访了解到(dào),其中北安市一处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de)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被正式(zhèngshì)确认。这片深藏林海、尘封80余年的隐秘区域,曾是抗联西征部队的“生命(shēngmìng)补给线”及第三军、第六军的指挥中枢。
记者(jìzhě)从黑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了解到,黑河市在此次普查中(zhōng)累计发现各类文物遗存(yícún)百余处,这些文物遗存,或是埋藏地下多年的(de)(de)古老遗址,或是承载岁月痕迹的传统建筑,它们跨越时空,揭开黑河历史的神秘面纱。它们不仅是研究黑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珍贵实物资料(zīliào),更填补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多项空白,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二道河子侵华日军的地下兵舍。图片(túpiàn)来源/受访者提供
黑河新发现40处抗战类遗址(yízhǐ)遗迹
2023年(nián)11月,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pǔchá)(pǔchá)启动,普查主要内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2024年2月,黑龙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quánmiàn)启动。
“今年6月,我们又(yòu)新(xīn)发现3处遗址(yízhǐ)遗迹(yíjì),目前,黑河市(hēihéshì)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累计新发现抗战时期(1931—1945)或抗战相关的遗址遗迹40处。”黑河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姜雨风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些遗址遗迹包括12处与抗联相关的遗址遗迹、27处罪证类遗址遗迹和1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姜雨风介绍,罕达汽侵华日军飞机场(jīchǎng)群由(qúnyóu)三处相对独立的机场组成,每处均留存有飞机库、油料库以及较为完整的环形滑行道(huáxíngdào)、起降(qǐjiàng)跑道等遗迹。从规模、设施数量及保存(bǎocún)完好程度来看,在东北地区同类遗址中位于前列。这一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二战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该旧址也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的有力实物证据。
此外,这40处遗址遗迹(yíjì)中(zhōng),位于北安市通北林业局南北河林场(línchǎng)的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位于五大连池市龙镇的田家(tiánjiā)船口屯伏击战遗址、位于孙吴县的西神山侵华日军地下兵舍遗址遗迹较有代表性。这些遗址遗迹是日军侵华罪证,具有历史、军事研究价值,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jiàoyù)有重要意义。
罕达汽镇侵华日军北飞机场群遗址(yízhǐ)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东北(dōngběi)抗联后方基地遗址被确认
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间,黑河市(hēihéshì)一处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东北抗日联军南北(nánběi)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被正式确认。
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南北河后方(hòufāng)基地遗址所在地,曾经是人迹罕见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系在东北抗联第二次西征时,建立起来的后方基地。这片深藏林海、尘封(chénfēng)80余年的隐秘区域,曾是抗联西征部队的“生命(shēngmìng)补给线”及第三军、第六军指挥中枢。南山遗址出土(chūtǔ)的实物遗存与(yǔ)地理坐标,首次系统揭示了东北抗联“密营体系”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的运作机制,为还原(huányuán)那段(nàduàn)“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斗争史提供了关键物证。
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hòufāng)基地南山遗址。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jīdì)南山(nánshān)遗址位于(wèiyú)北安市通北林业局南北河林场南山,北侧是南北河支流北小河,南侧是南北河,面积约7万平方米。
北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郭昕介绍,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最早成立于1938年6月。随着抗联(kànglián)西征各部队到来,人员增多(zēngduō),在抗联三军六师张光迪建立的密营基础上,将规模扩建到了整个南北河地区,并建立了医院、被服厂(bèifúchǎng)、修械所等设施,并在1939年之后成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lùjūn)的重要休整和指挥中心,在东北抗日联军北满(běimǎn)抗日斗争史中发挥(fāhuī)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文献资料记录(jìlù),1936年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抗日(kàngrì)(kàngrì)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建立的(de)地方领导机关),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zhǔyào)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赵尚志为省委执行主席,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冯仲云为省委书记,省委确定了发展抗联第三、第六军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任务。
遵照北满省委“开辟新区”的指示,抗联第三军、第六军陆续开始向铁骊(今铁力)、庆城(今庆安)、海伦、通北进行第一次(dìyīcì)西征(xīzhēng),并在通北境内的八道林子建立了(le)后方基地。北满抗联总司令兼(jiān)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部队从汤原出发,经铁骊、庆安,向通北南北河地区(dìqū)进发,开始第一次西征。
东北抗联第二次西征(xīzhēng),在通北境内的小兴安岭西麓山区南河和北河一带又新建(xīnjiàn)了(le)后方基地,史称“南北河密营”。1938年6月,北满省委第八次常委会决定,为保存实力,突破日(rì)伪军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包围圈(bāowéiquān),抗联第三、六、九(jiǔ)、十一(shíyī)军先后(xiānhòu)进行第二次西征。西征部队(bùduì)于同年10月先后到达通北境内,在南北河一带山区新建了秘密宿营地,并留下部分战士在此地建了被服厂和医院,成为后续部队的休整地。随后第九、十一军陆续到达这里,密营扩大,人员增多。1939年5月30日,第三路军在新开辟的游击区德都(今五大连池市)朝阳(zhāoyáng)山后方密营宣告成立。南北河密营一直是抗联比较稳固的后方基地。
1940年3月以后,抗联第三路军九(jiǔ)支队,以南北河为后方基地,活动于通北、北安(běiān)、克山、克东、拜泉(bàiquán)、明水一带,使龙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1940年(nián)4月下旬,北满(běimǎn)省委在南北河(hé)后方基地召开会议,即“南北河会议”,冯仲云、李兆麟等重要(zhòngyào)领导参加了会议。1940年7月19日,德都境内的朝阳山后方基地被敌偷袭,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率总指挥部南迁到(dào)通北的南北河后方基地,继续指挥北满的抗日游击战争。
北安市的(de)八道林子、南北河,是东北抗日联军(liánjūn)1936年第一次西征和1938年第二次西征建立起来的后方基地(jīdì)和北满抗日斗争后期的指挥中心。这两处(liǎngchù)后方基地,在东北抗日联军北满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昕表示,新发现的抗联(kànglián)遗址不仅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实物见证,更(gèng)补充了抗联斗争史的细节。从精神层面而言(éryán),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北安市文物保护(wénwùbǎoh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抗联遗址遗迹(yíjì)调查。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历史一年寻找东北抗联(kànglián)相关遗址
踏查人员在(zài)走访中得知,上世纪80年代,山中尚存大量大小不等(dàxiǎobùděng)的地印子痕迹,当地人在附近捡过枪栓、弹壳等物,均已流散,至今仍(réng)流传抗联在此活动的故事。
该遗址为新发现遗址,由于植被生长及多年落叶堆积,地表已很难看到遗迹。在走访中,踏查人员(rényuán)带着相关仪器、循着历史线索深入密林,克服(kèfú)重重困难,最终在茂密丛林(cónglín)下精准定位,发现了一处清晰的土坑遗迹。经初步研判为抗联(kànglián)战士居住的“地窨子”营房或防御工事基址(jīzhǐ)——这些正是抗联“密营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南北河林场居民陈永山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经常去南山玩耍,在树林里经常能看见不少(bùshǎo)“地窨子”和木刻楞,据(jù)老一辈讲述,南山是抗联活动的(de)地方。“我们小时候还在这里捡到过钢盔、刺刀(cìdāo)、马镫之类的物品。”
当地林场居民(jūmín)的口述历史与现场遗迹形成有力印证。此外,踏查人员发现(fāxiàn)的保存(bǎocún)相对完好的石磨,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在深山密营中加工粮食的工具。
在(zài)谈到北安市7万平方米的东北(dōngběi)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发现过程时,郭昕回忆,工作人员前期做(zuò)了(le)大量的工作,在调查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为了收集文献资料,北安的四普工作队的顾问重走了一遍抗联(kànglián)的西征路,也就是从汤原县到北安市,基本覆盖(fùgài)了沿途与抗联相关的地方,约五百公里。在北安抗联遗址遗迹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还需参考(cānkǎo)其他市县的调查成果,仅前期准备就耗时近一年。
郭昕告诉上游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由于部分遗址位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zhōng)(zhōng),去这些地方不仅要应对林区瞬息万变的天气,还要穿越(chuānyuè)危险的湿地。有时正在开展调查(diàochá)时,暴雨就猝不及防袭来,队员们只能护住设备。林区中的湿地,看似只是浅浅的水面,但一脚踩错就可能深陷没膝。寻找调查中,有四五名队员不慎全部跌入沟中。
郭昕(guōxīn)感慨:"我们辛苦跋涉,未必(wèibì)能有收获。我们有时(shí)候根据文献记载和当地人的讲述找到(dào)现场,却发现遗址已被开发(kāifā)成村庄或耕地。所以当确认找到南山遗址并发现实物遗存时,大家内心十分激动。实地调查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抗联当年的艰辛,他们面临的条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艰苦。"
目前,北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已启动遗址保护专项工作,深埋北安林海的(de)南山遗址正随着考古深入,逐渐揭开尘封80余年的壮烈历史(lìshǐ)。
“本月(běnyuè),我们又新发现3处遗址遗迹。目前,黑河市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累计新发现抗战时期或抗战相关的遗址遗迹40处。”6月28日,黑龙江省黑河市文物保护中心(zhōngxīn)副主任姜雨风接受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jìzhě)采访(cǎifǎng)时介绍(jièshào)。
记者采访了解到(dào),其中北安市一处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de)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被正式(zhèngshì)确认。这片深藏林海、尘封80余年的隐秘区域,曾是抗联西征部队的“生命(shēngmìng)补给线”及第三军、第六军的指挥中枢。
记者(jìzhě)从黑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了解到,黑河市在此次普查中(zhōng)累计发现各类文物遗存(yícún)百余处,这些文物遗存,或是埋藏地下多年的(de)(de)古老遗址,或是承载岁月痕迹的传统建筑,它们跨越时空,揭开黑河历史的神秘面纱。它们不仅是研究黑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珍贵实物资料(zīliào),更填补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多项空白,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二道河子侵华日军的地下兵舍。图片(túpiàn)来源/受访者提供
黑河新发现40处抗战类遗址(yízhǐ)遗迹
2023年(nián)11月,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pǔchá)(pǔchá)启动,普查主要内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2024年2月,黑龙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quánmiàn)启动。
“今年6月,我们又(yòu)新(xīn)发现3处遗址(yízhǐ)遗迹(yíjì),目前,黑河市(hēihéshì)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累计新发现抗战时期(1931—1945)或抗战相关的遗址遗迹40处。”黑河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姜雨风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些遗址遗迹包括12处与抗联相关的遗址遗迹、27处罪证类遗址遗迹和1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姜雨风介绍,罕达汽侵华日军飞机场(jīchǎng)群由(qúnyóu)三处相对独立的机场组成,每处均留存有飞机库、油料库以及较为完整的环形滑行道(huáxíngdào)、起降(qǐjiàng)跑道等遗迹。从规模、设施数量及保存(bǎocún)完好程度来看,在东北地区同类遗址中位于前列。这一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二战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该旧址也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的有力实物证据。
此外,这40处遗址遗迹(yíjì)中(zhōng),位于北安市通北林业局南北河林场(línchǎng)的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位于五大连池市龙镇的田家(tiánjiā)船口屯伏击战遗址、位于孙吴县的西神山侵华日军地下兵舍遗址遗迹较有代表性。这些遗址遗迹是日军侵华罪证,具有历史、军事研究价值,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jiàoyù)有重要意义。
罕达汽镇侵华日军北飞机场群遗址(yízhǐ)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东北(dōngběi)抗联后方基地遗址被确认
在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间,黑河市(hēihéshì)一处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东北抗日联军南北(nánběi)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被正式确认。
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南北河后方(hòufāng)基地遗址所在地,曾经是人迹罕见的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系在东北抗联第二次西征时,建立起来的后方基地。这片深藏林海、尘封(chénfēng)80余年的隐秘区域,曾是抗联西征部队的“生命(shēngmìng)补给线”及第三军、第六军指挥中枢。南山遗址出土(chūtǔ)的实物遗存与(yǔ)地理坐标,首次系统揭示了东北抗联“密营体系”在敌人严密封锁下的运作机制,为还原(huányuán)那段(nàduàn)“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斗争史提供了关键物证。
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hòufāng)基地南山遗址。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jīdì)南山(nánshān)遗址位于(wèiyú)北安市通北林业局南北河林场南山,北侧是南北河支流北小河,南侧是南北河,面积约7万平方米。
北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郭昕介绍,东北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最早成立于1938年6月。随着抗联(kànglián)西征各部队到来,人员增多(zēngduō),在抗联三军六师张光迪建立的密营基础上,将规模扩建到了整个南北河地区,并建立了医院、被服厂(bèifúchǎng)、修械所等设施,并在1939年之后成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lùjūn)的重要休整和指挥中心,在东北抗日联军北满(běimǎn)抗日斗争史中发挥(fāhuī)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文献资料记录(jìlù),1936年9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成立(抗日(kàngrì)(kàngrì)战争时期,东北地区建立的(de)地方领导机关),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zhǔyào)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赵尚志为省委执行主席,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冯仲云为省委书记,省委确定了发展抗联第三、第六军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任务。
遵照北满省委“开辟新区”的指示,抗联第三军、第六军陆续开始向铁骊(今铁力)、庆城(今庆安)、海伦、通北进行第一次(dìyīcì)西征(xīzhēng),并在通北境内的八道林子建立了(le)后方基地。北满抗联总司令兼(jiān)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部队从汤原出发,经铁骊、庆安,向通北南北河地区(dìqū)进发,开始第一次西征。
东北抗联第二次西征(xīzhēng),在通北境内的小兴安岭西麓山区南河和北河一带又新建(xīnjiàn)了(le)后方基地,史称“南北河密营”。1938年6月,北满省委第八次常委会决定,为保存实力,突破日(rì)伪军在松花江下游地区的包围圈(bāowéiquān),抗联第三、六、九(jiǔ)、十一(shíyī)军先后(xiānhòu)进行第二次西征。西征部队(bùduì)于同年10月先后到达通北境内,在南北河一带山区新建了秘密宿营地,并留下部分战士在此地建了被服厂和医院,成为后续部队的休整地。随后第九、十一军陆续到达这里,密营扩大,人员增多。1939年5月30日,第三路军在新开辟的游击区德都(今五大连池市)朝阳(zhāoyáng)山后方密营宣告成立。南北河密营一直是抗联比较稳固的后方基地。
1940年3月以后,抗联第三路军九(jiǔ)支队,以南北河为后方基地,活动于通北、北安(běiān)、克山、克东、拜泉(bàiquán)、明水一带,使龙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1940年(nián)4月下旬,北满(běimǎn)省委在南北河(hé)后方基地召开会议,即“南北河会议”,冯仲云、李兆麟等重要(zhòngyào)领导参加了会议。1940年7月19日,德都境内的朝阳山后方基地被敌偷袭,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率总指挥部南迁到(dào)通北的南北河后方基地,继续指挥北满的抗日游击战争。
北安市的(de)八道林子、南北河,是东北抗日联军(liánjūn)1936年第一次西征和1938年第二次西征建立起来的后方基地(jīdì)和北满抗日斗争后期的指挥中心。这两处(liǎngchù)后方基地,在东北抗日联军北满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郭昕表示,新发现的抗联(kànglián)遗址不仅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实物见证,更(gèng)补充了抗联斗争史的细节。从精神层面而言(éryán),其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北安市文物保护(wénwùbǎoh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抗联遗址遗迹(yíjì)调查。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历史一年寻找东北抗联(kànglián)相关遗址
踏查人员在(zài)走访中得知,上世纪80年代,山中尚存大量大小不等(dàxiǎobùděng)的地印子痕迹,当地人在附近捡过枪栓、弹壳等物,均已流散,至今仍(réng)流传抗联在此活动的故事。
该遗址为新发现遗址,由于植被生长及多年落叶堆积,地表已很难看到遗迹。在走访中,踏查人员(rényuán)带着相关仪器、循着历史线索深入密林,克服(kèfú)重重困难,最终在茂密丛林(cónglín)下精准定位,发现了一处清晰的土坑遗迹。经初步研判为抗联(kànglián)战士居住的“地窨子”营房或防御工事基址(jīzhǐ)——这些正是抗联“密营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南北河林场居民陈永山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经常去南山玩耍,在树林里经常能看见不少(bùshǎo)“地窨子”和木刻楞,据(jù)老一辈讲述,南山是抗联活动的(de)地方。“我们小时候还在这里捡到过钢盔、刺刀(cìdāo)、马镫之类的物品。”
当地林场居民(jūmín)的口述历史与现场遗迹形成有力印证。此外,踏查人员发现(fāxiàn)的保存(bǎocún)相对完好的石磨,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在深山密营中加工粮食的工具。
在(zài)谈到北安市7万平方米的东北(dōngběi)抗日联军南北河后方基地南山遗址发现过程时,郭昕回忆,工作人员前期做(zuò)了(le)大量的工作,在调查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为了收集文献资料,北安的四普工作队的顾问重走了一遍抗联(kànglián)的西征路,也就是从汤原县到北安市,基本覆盖(fùgài)了沿途与抗联相关的地方,约五百公里。在北安抗联遗址遗迹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还需参考(cānkǎo)其他市县的调查成果,仅前期准备就耗时近一年。
郭昕告诉上游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由于部分遗址位于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zhōng)(zhōng),去这些地方不仅要应对林区瞬息万变的天气,还要穿越(chuānyuè)危险的湿地。有时正在开展调查(diàochá)时,暴雨就猝不及防袭来,队员们只能护住设备。林区中的湿地,看似只是浅浅的水面,但一脚踩错就可能深陷没膝。寻找调查中,有四五名队员不慎全部跌入沟中。
郭昕(guōxīn)感慨:"我们辛苦跋涉,未必(wèibì)能有收获。我们有时(shí)候根据文献记载和当地人的讲述找到(dào)现场,却发现遗址已被开发(kāifā)成村庄或耕地。所以当确认找到南山遗址并发现实物遗存时,大家内心十分激动。实地调查让我们真切体会到抗联当年的艰辛,他们面临的条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艰苦。"
目前,北安市文物保护中心已启动遗址保护专项工作,深埋北安林海的(de)南山遗址正随着考古深入,逐渐揭开尘封80余年的壮烈历史(lìshǐ)。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